11月24日,“皖美农牧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在措美县措美镇波嘎村正式挂牌,这是山南市首家由村级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党组织引领,以股份为纽带将集体和个人利益联结起来,成立后将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农牧民群众的能动性,改变群众单打独斗的低水平增收模式,为实现集体和农牧民群众“双增收”,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
坚持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一直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穷、支部弱、群众散、产业衰”成为很多农村的真实写照。措美县也同样面临这种困局。
措美县委、县直相关单位及措美援藏工作组通过大量调研工作,找准“症结”所在:党组织基层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年轻农牧民发展意识不强烈,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
为加强基层组织,筑牢“堡垒”,今年7月,县委确定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将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努力形成“党组织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局面。
思路确定后,行动是先导。县委相关负责同志、援藏专家及县直部门多次深入一线对各村群众发展意愿、耕地分布情况、土壤结构、产业基础等进行实地调研,最后确定了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措美镇波嘎村先行试点。
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及援藏专家多次召开座谈会、动员大会,广泛发动群众、细致宣传政策,获得群众支持。9月5日,措美县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随即,制订合作社章程、股权设置、社员构成、出资明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10月26日,“皖美农牧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正式取得工商营业执照。
坚持因地制宜,下活村级资产“一盘棋”
措美镇波嘎村距县城约8公里,交通较为便利。其中恰堆组现有农牧民50户197人,耕地514.04亩,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村民组,主要种植青稞、油菜。该组因抵边搬迁、村内无劳力家庭较多,造成部分土地闲置。去年,恰堆组在组长曲桑的带领成立了村民合作社,整合了部分土地进行种植,但因种植品种单一、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较低等原因,造成收益不高,群众增收缓慢。
“以前的合作社靠单打独斗,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难、农机化程度低、农业技术跟不上、农产品销售没渠道,结果群众收入低、集体增收难。”曲桑说。
党组织领办的“皖美农牧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由波嘎村党支部以集体“三资”入股,恰堆组50户农牧民以土地或“土地+实物”形式入股,流转土地48.89亩,合作社总股本787100元,其中村集体出资388970元,占比49.42%。
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其余“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合作社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和适度规模经营,发挥规模效益,积极争取农业项目支持和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节本增收。合作社的收益将按照股份进行分红。
坚持抱团发展,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合作社成立后即争取到市级“种子田”项目,按照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全程机械化、统一回收、统一营销‘五统一’的模式组织规模化种植。波嘎村党支部书记兼“皖美农牧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扎西多吉对记者说:“成立了合作社,群众实现了抱团发展,规模化种植为我们下一步争取农业项目奠定了基础。以后再也不用为技术、管理、销售发愁了。加上种植的良种收购价格比分散种植的价格高出不少,集体收入和群众收入实现‘双增收’。下一步,我们充分利用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机服务、农业规模化种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吸引更多群众加入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
“皖美合作社成立后,波嘎村党支部将从经济发展的‘后台’走向‘前台’,由推着群众干走向领着群众干,同时在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过程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让更多优秀青年农牧民紧靠党组织,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将推动村级组织由‘弱’到‘强’,群众由‘散’到‘聚’,集体收入由‘少’到‘多’,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新路径。”措美县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措美援藏工作组组长刘聪对合作社发展信心满满。(措美县委宣传部 张化云)